伤寒论笔记

更多学习笔记整理: http://notes.brainet.tech

Left Column


Right Column


Hide right column

笔记系列介绍

zhangaz123rd March 2021 at 8:48pm

条文

zhangaz110th August 2021 at 8:13pm
东汉 张仲景 公元25-220年

01: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

02: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
  • 031

    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、无汗、恶风,葛根汤-1主之。方一

    葛根汤-1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葛根 ( 4 两 )
    麻黄 ( 去节, 3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芍药 (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、葛根,减二升,去白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,诸汤皆仿此。

    禁忌

    禁忌如桂枝汤

    备注

  • 032

   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-1主之。方二。(用前第一方,一云用后第四方。)

  • 033

    太阳与阳明合病,不下利,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。方三

    葛根加半夏汤
    (方三)
    配方
    葛根 ( 4 两 )
    麻黄 ( 去节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芍药 ( 2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2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、麻黄,减二升。去白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覆取微似汗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34

    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表未解也;
    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。方四。(促,一作纵)

    葛根黄芩黄连汤
    (方四)
    配方
    葛根 ( 0.5 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黄连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八升,先煮葛根,减二升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35

    太阳病,头痛、发热、身疼、腰痛、骨节疼痛、恶风、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方五。

    麻黄汤
    (方五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3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70 个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

    服用方法

    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36

    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,宜麻黄汤方六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037

    太阳病,十日以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。 设胸满胁痛者,与小柴胡汤; 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方七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  小柴胡汤
    (方七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0.5 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38

    太阳中风,脉浮紧、发热、恶寒、身疼痛、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;
    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。
    服之则厥逆、筋惕肉,此为逆也。
    大青龙汤方。方八

    大青龙汤
    (方八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6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40 枚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0 枚 )
    石膏 ( 如鸡子大,碎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取微似汗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汗出多者,温粉粉之。
    一服汗者,停后服;
    若复服,汗多亡阳,遂(一作逆)虚,恶风、烦躁、不得眠也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39

    伤寒,脉浮缓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方九。(用前第八方。)

  • 040

    伤寒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、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满,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方十

    小青龙汤
    (方十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细辛 ( 3 两 )
    干姜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五味子 ( 0.5 升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。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若渴,去半夏,加栝蒌根三两;
    若微利,去麻黄,加荛花,如一鸡子,熬令赤色;
    若噎者,去麻黄,加附子一枚,炮;
    若小便不利、少腹满者,去麻黄,加茯苓四两;
    若喘,去麻黄,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。且荛花不治利。

    麻黄主喘,今此语反之,疑非仲景意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(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,大要治水。又按本草,荛花下十二水。若水去,利则止也。
    又按千金,形肿者,应内麻黄。乃内杏仁者,以麻黄发其阳故也。以此证之,岂非仲景意也。)

  • 041

    伤寒,心下有水气,咳有微喘、发热不渴。服汤已,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,小青龙汤主之。方十一。(用前第十方。)

  • 042

    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方十二

    桂枝汤-2
    (方十二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,助药力,取微汗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43

    太阳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。方十三

   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
    (方十三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浓朴 ( 炙,去皮, 2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50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44

    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;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方十四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45

    太阳病,先发汗不解,而复下之,脉浮者不愈。 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 今脉浮,故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方十五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46

    太阳病,脉浮紧、无汗、发热、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。
    服药已微除,其人发烦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
    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
    麻黄汤主之。方十六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047

    太阳病,脉浮紧,发热,身无汗,自衄者愈。

  • 048

    二阳并病,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,续自微汗出,不恶寒。
   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;如此可小发汗。
   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气怫郁在表,当解之熏之;若发汗不彻,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,当汗不汗,其人躁烦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但坐,以汗出不彻故也,更发汗则愈。
    何以知汗出不彻,以脉涩故知也。

  • 049

    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。
    若下之,身重、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。
    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。
    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

  • 050

    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;
    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。
    何以知然,以荣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

  • 051

    脉浮者,病在表,可发汗,宜麻黄汤方十七。(用前第五方,法用桂枝汤。)

  • 052

    脉浮而数者,可发汗,宜麻黄汤方十八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053

    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。
    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。
    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。
    复发其汗,荣卫和则愈。宜桂枝汤方十九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54

    病患脏无他病,时发热、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
    先其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方二十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55

    伤寒脉浮紧,不发汗,因致衄者,麻黄汤主之。方二十一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056

   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,头痛有热者,与承气汤
    其小便清(一云大便清)者,知不在里,仍在表也,当须发汗;
    若头痛者必衄。宜桂枝汤方二十二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57

    伤寒发汗已解,半日许复烦,脉浮数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方二十三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58

    凡病,若发汗,若吐,若下,若亡血,亡津液。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。

  • 059

    大下之后,复发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也。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

  • 060

    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、脉微细。所以然者,以内外俱虚故也。

  • 061

    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、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。方二十四

    干姜附子汤
    (方二十四)
    配方
    干姜 ( 1 两 )
    附子 ( 生用,去皮,切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2

    发汗后,身疼痛,脉沉迟者,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。方二十五

  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
    (方二十五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芍药 ( 4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生姜 ( 切, 4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本云桂枝汤,今加芍药生姜人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3

    发汗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。 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六

 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
    (方二十六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4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50 个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石膏 ( 碎,绵裹, 0.5 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本云,黄耳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4

    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。方二十七

    桂枝甘草汤
    (方八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4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5

    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方二十八

  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
    (方十二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0.5 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4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5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甘澜水一斗,先煮茯苓,减二升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作甘澜水法∶取水二斗,置大盆内,以勺扬之,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,取用之。

  • 066

    发汗后,腹胀满者,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。方二十九

  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
    (方二十九)
    配方
    浓朴 ( 炙,去皮, 0.5 斤 )
    生姜 ( 切, 0.5 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人参 ( 1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7

    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心下逆满、气上冲胸、起则头眩、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。方三十

  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
    (方三十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4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白术 (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8

    发汗病不解,反恶寒者,虚故也,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。方三十一

    芍药甘草附子汤
    (方三十一)
    配方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附子 ( 炮, 去皮, 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
    疑非仲景方。

    备注

  • 069

    发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烦躁者,茯苓四逆汤主之。方三十二

    茯苓四逆汤
    (方三十二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4 两 )
    人参 ( 1 两 )
    附子 ( 生, 去皮, 破八片, 1 枚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干姜 ( 1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、干姜三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70

    发汗后,恶寒者,虚故也;
    不恶寒,但热者,实也,当和胃气,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

    调胃承气汤-2
    (方三十三)
    配方
    芒硝 ( 0.5 升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黄 ( 去皮,清酒洗, 4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芒硝,更煮两沸,顿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(玉函云∶与小承气汤。)

  • 071

    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、胃中干、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;
    若脉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热、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方三十四。(即猪苓散是。)

    五苓散
    (方三十四)
    配方
    猪苓 ( 去皮, 18 铢 )
    泽泻 ( 1 两 6 )
    白术 ( 18 铢 )
    茯苓 ( 18 铢 )
    桂枝 ( 去皮, 0.5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捣为散,以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多饮暖水,汗出愈,如法将息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72

    发汗已,脉浮数、烦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方三十五。(用前第三十四方。)

  • 073

    伤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 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。方三十六

    茯苓甘草汤
    (方三十六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2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74

    中风,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方三十七。(用前第三十四方。)

  • 075

    未持脉时,病患手叉自冒心。
    师因教试令咳,而不咳者,此必两耳聋无闻也。
    所以然者,以重发汗,虚故如此。
    发汗后,饮水多必喘;以水灌之亦喘。

  • 076

    发汗后,水药不得入口,为逆。
    若更发汗,必吐下不止。
    发汗、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;

    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,心中懊,栀子豉汤主之;
    若少气者,栀子甘草豉汤主之;
    若呕者,栀子生姜豉汤主之。方三十八

    栀子豉汤
    (方三十八)
    配方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香豉 ( 绵裹, 4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得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为二服,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栀子甘草豉汤
    (方三十八)
    配方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香豉 ( 绵裹, 4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、甘草,取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栀子生姜豉汤
    (方三十八)
    配方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生姜 ( 5 两 )
    香豉 ( 绵裹, 4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、生姜,取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栀子豉汤方∶栀子(擘,十四个)香豉(绵裹,四合)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得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为二服,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    栀子甘草豉汤方∶栀子(擘,十四个)甘草(炙,二两)香豉(绵裹,四合)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、甘草,取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    栀子生姜豉汤方∶栀子(擘,十四个)生姜(五两)香豉(绵裹,四合)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、生姜,取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• 077

    发汗,若下之,而烦热胸中窒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方三十九。(用上初方。)

  • 078

    伤寒五六日,大下之后,身热不去,心中结痛者,未欲解也,栀子豉汤主之。方四十。(用上初方。)

  • 079

    伤寒下后,心烦、腹满、卧起不安者,栀子浓朴汤主之。方四十一

    栀子浓朴汤
    (方四十一)
    配方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浓朴 ( 炙,去皮, 4 两 )
    枳实 ( 水浸,炙令黄, 4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80

    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; 微烦者,栀子干姜汤主之。方四十二

    栀子干姜汤
    (方四十二)
    配方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干姜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,温进一服。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81

    凡用栀子汤,病患旧微溏者,不可与服之。

  • 082

    太阳病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、头眩、身动,振振欲擗(一作僻)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方四十三

    真武汤
    (方四十三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白术 ( 2 两 )
    附子 ( 炮, 去皮, 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83

    咽喉干燥者,不可发汗。

  • 084

    淋家,不可发汗;发汗必便血。

  • 085

    疮家,虽身疼痛,不可发汗;汗出则。

  • 086

    衄家,不可发汗;汗出必额上陷、脉急紧、直视不能(音唤,又胡绢切,下同。一作瞬)不得眠。

  • 087

    亡血家,不可发汗;发汗则寒栗而振。

  • 088

    汗家,重发汗,必恍惚心乱,小便已阴疼,与禹余粮丸方四十四。(方本阙。)

  • 089

    病患有寒,复发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(一作逆。)

  • 090

    本发汗,而复下之,此为逆也。
    若先发汗,治不为逆;

    本先下之,而反汗之,为逆;
    若先下之,治不为逆。

  • 091

    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;
    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,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方四十五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92

    病发热、头痛,脉反沉,若不瘥,身体疼痛,当救其里,四逆汤-1方。

  • 093

    太阳病,先下而不愈,因复发汗。以此表里俱虚,其人因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
    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
    里未和,然后复下之。

  • 094

    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,(一作微)必先振栗,汗出而解;
    但阳脉微者,先汗出而解;
    但阴脉微(一作尺脉实)者,下之而解。
    若欲下之,宜调胃承气汤方四十六。(用前第三十三方。一云,用大柴胡汤。)

  • 095

    太阳病,发热、汗出者,此为荣弱卫强,故使汗出。
    欲救邪风者,宜桂枝汤方四十七。(方用前法。)

  • 096

    伤寒五六日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、嘿嘿不欲饮食、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或不渴、身有微热,或咳者,小柴胡汤2主之。方四十八

    小柴胡汤2
    (方四十八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0.5 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,去半夏人参,加栝蒌实一枚;
    若渴,去半夏,加人参,合前成四两半,栝蒌根四两;
    若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三两;
    若胁下痞硬,去大枣,加牡蛎四两;
    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四两;
    若不渴,外有微热者,去人参,加桂枝三两,温覆微汗愈;
    若咳者,去人参大枣生姜,加五味子半升、干姜二两。

  • 097

    血弱、气尽,腠理开,邪气因入,与正气相搏,结于胁下。
    正邪分争,往来寒热,休作有时,嘿嘿不欲饮食,脏腑相连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故使呕也,(一云脏腑相违,其病必下,胁膈中痛)小柴胡汤主之。

    服柴胡汤已,渴者属阳明,以法治之。方四十九。(用前方。)

  • 098

    得病六七日,脉迟浮弱、恶风寒、手足温,医二三下之,不能食而胁下满痛,面目及身黄,颈项强,小便难者,与柴胡汤,后必下重。本渴饮水而呕者,柴胡汤不中与也,食谷者哕。

  • 099

    伤寒四五日,身热、恶风、颈项强、胁下满、手足温而渴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方五十。(用前方。)

  • 100

    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
    不瘥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方五十一。(用前方。)小建中汤方。

    小建中汤
    (方五十一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芍药 ( 6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胶饴 (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内饴,更上微火消解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
   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,以甜故也。

    备注

  • 101

    伤寒中风,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
    柴胡汤病证而下之;
    柴胡证不罢者,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,却复发热汗出而解。

  • 102

    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,小建中汤主之。方五十二。(用前第五十一方。)

  • 103

    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、三下之。
    后四、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
    呕不止、心下急、(一云呕止小安。)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方五十三

    大柴胡汤
    (方五十三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0.5 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生姜 ( 切, 5 两 )
    枳实 ( 炙, 4 枚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一方,加大黄二两;若不加,恐不为大柴胡汤。

  • 104

    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
    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;
    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
    潮热者,实也。
   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方五十四

    柴胡加芒硝汤
    (方五十四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16 两 )
    黄芩 ( 1 两 )
    人参 ( 1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1 两 )
    半夏 ( 本云,五枚,洗。 20 铢 )
    大枣 ( 擘, 4 枚 )
    芒硝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八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更煮微沸,分温再服;不解更作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(臣亿等谨按金匮玉函,方中无芒硝
    别一方云,以水七升,下芒硝二合、大黄四两、桑螵蛸五枚,煮取一升半,服五合,微下即愈。
    本云,柴胡再服,以解其外,余二升,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。)

  • 105

    伤寒十三日,过经,谵语者,以有热也,当以汤下之。
    若小便利者,大盒饭硬,而反下利,脉调和者。
    知医以丸药下之,非其治也。
    若自下利者,脉当微厥,今反和者,此为内实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。方五十五。(用前第三十三方。)

  • 106

    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
    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;
    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方五十六。(后云,解外宜桂枝汤。)

    桃核承气汤
    (方五十六)
    配方
    桃仁 ( 去皮尖, 50 个 )
    大黄 ( 4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芒硝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内芒硝,更上火微沸,下火。先食温服五合,日三服,当微利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07

    伤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满、烦惊、小便不利、谵语、一身尽重,不可转侧者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方五十七

 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
    (方五十七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4 两 )
    龙骨 ( 1.5 两 )
    黄芩 ( 1.5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1.5 两 )
    铅丹 ( 1.5 两 )
    人参 ( 1.5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1.5 两 )
    茯苓 ( 1.5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2.5 合 )
    大黄 ( 2 两 )
    牡蛎 ( 熬, 1.5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6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十二味,以水八升,煮取四升,内大黄,切如棋子,更煮一两沸,去滓,温服一升。
    本云柴胡汤,今加龙骨等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08

    伤寒,腹满、谵语、寸口脉浮而紧,此肝乘脾也,名曰纵,刺期门。方五十八

  • 109

    伤寒发热,啬啬恶寒、大渴欲饮水,其腹必满、自汗出、小便利、其病欲解,此肝乘肺也,名曰横,刺期门。方五十九

  • 110

    太阳病二日,反躁,凡熨其背而大汗出,大热入胃,(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,火气入胃。)胃中水竭,躁烦必发谵语;
   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。
   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、欲失溲、足下恶风、大便硬,小盒饭数,而反不数及不多;
    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流故也。

  • 111

    太阳病中风,以火劫发汗。
    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,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。
    阳盛则欲衄,阴虚小便难。
    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,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。
    腹满、微喘,口干、咽烂,或不大便,久则谵语,甚者至哕、手足躁扰、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
  • 112

    伤寒脉浮,医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、卧起不安者,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。方六十

  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
    (方六十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牡蛎 ( 熬, 5 两 )
    蜀漆 ( 洗去腥, 3 两 )
    龙骨 ( 4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,减二升;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本云桂枝汤,今去芍药,加蜀漆牡蛎龙骨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13

    形作伤寒,其脉不弦紧而弱。
    弱者必渴,被火必谵语,弱者发热,脉浮,解之当汗出愈。

  • 114

    太阳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;
    到经不解,必清血,名为火邪。

  • 115

    脉浮,热甚,而反灸之,此为实。
    实以虚治,因火而动,必咽燥、吐血。

  • 116

    微数之脉,慎不可灸。
    因火为邪,则为烦逆;
    追虚逐实,血散脉中;
    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。
    脉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,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
    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,烦乃有汗而解。
    何以知之?脉浮,故知汗出解。

  • 117

    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。
   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,更加二两也。方六十一

    桂枝加桂汤
    (方六十一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5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本云桂枝汤,今加桂满五两。所以加桂者,以能泄奔豚气也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18

    火逆下之,因烧针烦躁者,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。方六十二

  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
    (方六十二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1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牡蛎 ( 熬, 2 两 )
    龙骨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19

    太阳伤寒者,加温针必惊也。

  • 120

    太阳病,当恶寒、发热,今自汗出,反不恶寒、发热、关上脉细数者,以医吐之过也。
    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、口不能食;
    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、欲食冷食、朝食暮吐,以医吐之所致也,此为小逆。

  • 121

    太阳病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。

  • 122

    病患脉数。数为热,当消谷引食。
    而反吐者,此以发汗,令阳气微,膈气虚,脉乃数也。
    数为客热,不能消谷;
    以胃中虚冷,故吐也。

  • 123

    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满,郁郁微烦。
   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,与调胃承气汤;若不尔者,不可与;
    但欲呕、胸中痛、微溏者,此非柴胡汤证,以呕故知极吐下也。调胃承气汤方六十三。(用前第三十三方。)

  • 124

    太阳病,六七日表证仍在,脉微而沉,反不结胸;
    其人发狂者,以热在下焦,少腹当硬满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
    所以然者,以太阳随经,瘀热在里故也。
    抵当汤主之。方六十四

    抵当汤
    (方六十四)
    配方
    水蛭 ( 熬, 30 个 )
    虻虫 ( 去翅足,熬, 30 个 )
    桃仁 ( 去皮尖, 20 个 )
    大黄 ( 酒洗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不下更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25

    太阳病,身黄、脉沉结、少腹硬、小便不利者,为无血也;
    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证谛也,抵当汤主之。方六十五。(用前方。)

  • 126

    伤寒有热,少腹满,应小便不利,今反利者,为有血也,当下之,不可余药,宜抵当丸方六十六

    抵当丸
    (方六十六)
    配方
    水蛭 ( 熬, 20 个 )
    虻虫 ( 去翅足,熬, 20 个 )
    桃仁 ( 去皮尖, 25 个 )
    大黄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捣分四丸。以水一升,煮一丸,取七合服之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时,当下血;若不下者,更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27

    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;
    小便少者,必苦里急也。

03: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
04: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  • 179

    问曰∶病有太阳阳明,有正阳阳明,有少阳阳明,何谓也?答曰∶太阳阳明者,脾约(一云络)是也;正阳阳明者,胃家实是也;少阳阳明者,发汗、利小便已,胃中燥、烦、实、大便难是也。

  • 180

    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(一作寒)是也。

  • 181

    问曰∶何缘得阳明病,答曰∶太阳病,若发汗、若下、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干燥,因转属阳明。 不更衣,内实大便难者,此名阳明也。

  • 182

    问曰∶阳明病外证云何?答曰∶身热、汗自出、不恶寒反恶热也。

  • 183

    问曰∶病有得之一日,不发热而恶寒者,何也?答曰∶虽得之一日,恶寒将自罢,即汗出而恶热也。

  • 184

    问曰∶恶寒何故自罢?答曰∶阳明居中,主土也。万物所归,无所复传。始虽恶寒,二日自止,此为阳明病也。

  • 185

    本太阳,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也。伤寒发热、无汗、呕不能食、而反汗出然者,是转属阳明也。

  • 186

    伤寒三日,阳明脉大。

  • 187

    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 太阴者,身当发黄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;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为阳明病也。

  • 188

    伤寒转系阳明者,其人然微汗出也。

  • 189

    阳明中风,口苦、咽干、腹满、微喘、发热、恶寒、脉浮而紧。若下之,则腹满小便难也。

  • 190

    阳明病,若能食,名中风;不能食,名中寒。

  • 191

    阳明病,若中寒者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后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谷不别故也。

  • 192

    阳明病,初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调,其人骨节疼,翕翕如有热状,奄然发狂,然汗出而解者,此水不胜谷气,与汗共并,脉紧则愈。

  • 193

    阳明病,欲解时,从申至戌上。

  • 194

    阳明病,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虚,攻其热必哕。

  • 195

    阳明病,脉迟,食难用饱。饱则微烦头眩,必小便难,此欲作谷瘅,虽下之,腹满如故。所以然者,脉迟故也。

  • 196

    阳明病,法多汗,反无汗,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,此以久虚故也。

  • 197

    阳明病,反无汗而小便利,二三日呕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头痛;若不咳、不呕、手足不厥者,头不痛。 (一云冬阳明。)

  • 198

    阳明病,但头眩,不恶寒。故能食而咳,其人咽必痛;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(一云冬阳明)

  • 199

    阳明病,无汗、小便不利、心中懊者,身必发黄。

  • 200

    阳明病,被火,额上微汗出,而小便不利者,必发黄。

  • 201

    阳明病,脉浮而紧者,必潮热发作有时;但浮者,必盗汗出。

  • 202

    阳明病,脉浮而紧者,必潮热发作有时;但浮者,必盗汗出。

  • 203

    阳明病,本自汗出。医更重发汗,病已瘥,尚微烦不了了者,此必大便硬故也。以亡津液,胃中干燥,故令大便硬。当问其小便日几行,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故知大便不久出。今为小便数少,以津液当还入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
  • 204

    伤寒呕多,虽有阳明证,不可攻之。

  • 205

    阳明病,心下硬满者,不可攻之。攻之,利遂不止者死;利止者愈。

  • 206

    阳明病,面合色赤,不可攻之。必发热,色黄者,小便不利也。

  • 207

    阳明病,不吐、不下、心烦者,可与调胃承气汤方一

    调胃承气汤-3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芒硝 ( 0.5 斤 )
    大黄 ( 清酒洗, 4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切,以水三升,煮二物至一升,去滓;
    内芒硝,更上微火一二沸,温顿服之,以调胃气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08

    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

    手足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气汤主之
    若汗多,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;
    一法与桂枝汤)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;
    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至大泄下。

    大承气汤方二

    大承气汤
    (方二)
    配方
    大黄 ( 酒洗, 4 两 )
    浓朴 ( 炙,去皮, 0.5 斤 )
    枳实 ( 炙, 5 枚 )
    芒硝 ( 3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;
    内大黄,更煮取二升,去滓;
    内芒硝,更上微火一两沸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得下,余勿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小承气汤
    (方三)
    配方
    大黄 ( 酒洗, 4 两 )
    浓朴 ( 去皮,炙, 2 两 )
    枳实 ( 大者,炙, 3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。
    初服汤当更衣,不尔者尽饮之;

    服用方法

    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09

    阳明病,潮热、大便微硬者,可与大承气汤
    不硬者,不可与之。

    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与小承气汤,汤入腹中,转失气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;
    若不转失气者,此但初头硬,后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。

    欲饮水者,与水则哕,其后发热者,必大便复硬而少也,以小承气汤和之
    不转失气者,慎不可攻也。小承气汤方三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10

    夫实则谵语,虚则郑声。

    郑声者,重语也;

    直视、谵语、喘满者死,下利者亦死。

  • 211

    发汗多,若重发汗者,亡其阳,谵语,脉短者死;
    脉自和者不死。

  • 212

    伤寒若吐、若下后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;

    若剧者,发则不识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(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)微喘直视,脉弦者生,涩者死。

    微者,但发热谵语者,大承气汤主之
    若一服利,则止后服。方四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13

    阳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则谵语,小承气汤主之
    若一服谵语止者,更莫复服。
    方五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14

    阳明病,谵语、发潮热、脉滑而疾者,小承气汤主之

    因与承气汤一升,腹中转气者,更服一升;
    若不转气者,勿更与之。

    明日又不大便,脉反微涩者,里虚也,为难治,不可更与承气汤也
    方六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15

    阳明病,谵语、有潮热、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;
    若能食者,但硬耳。宜大承气汤下之方七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16

    阳明病、下血、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。

    但头汗出者,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,然汗出则愈。

  • 217

    汗(汗一作卧)出谵语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为风也。

    须下者,过经乃可下之;
    下之若早,语言必乱,以表虚里实故也。

    下之愈,宜大承气汤方八。(用前第二方,一云大柴胡汤。)

  • 218

    伤寒四五日,脉沉而喘满。

    沉为在里,而反发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为难;
    表虚里实,久则谵语。

  • 219

    三阳合病,腹满、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、面垢、(又作枯,一云向经)谵语、遗尿。

    发汗,则谵语;
    下之,则额上生汗、手足逆冷;
    若自汗出者,白虎汤主之方九

    白虎汤2
    (方九)
    配方
    知母 ( 6 两 )
    石膏 ( 碎, 1 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粳米 ( 6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汤成去滓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20

    二阳并病,太阳证罢,但发潮热,手足汗出、大便难而谵语者,下之则愈,宜大承气汤方十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21

    阳明病,脉浮而紧、咽燥、口苦、腹满而喘、发热汗出、不恶寒反恶热、身重,若发汗则躁,心愦愦(公对切)反谵语;
    若加温针,必怵惕烦躁不得眠;
    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心中懊。

    舌上苔者,栀子豉汤主之方十一

    栀子豉汤2
    (方十一)
    配方
    肥栀子 ( 擘, 14 枚 )
    香豉 ( 绵裹, 4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四升,煮栀子取二升半,去滓;
    内豉,更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进一服,得快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22

    若渴欲饮水,口干舌燥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二

    白虎加人参汤-3
    (方十二)
    配方
    知母 ( 6 两 )
    石膏 ( 碎, 1 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粳米 ( 6 合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汤成去滓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23

    若脉浮、发热、渴欲饮水、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方十三

    猪苓汤
    (方十三)
    配方
    猪苓 ( 去皮, 1 两 )
    茯苓 ( 1 两 )
    泽泻 ( 1 两 )
    阿胶 ( 1 两 )
    滑石 ( 碎, 1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;
    内阿胶烊消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24

    阳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与猪苓汤
    以汗多胃中燥,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。

  • 225

    脉浮而迟,表热里寒,下利清谷者,四逆汤主之方十四

    四逆汤-2
    (方十四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干姜 ( 1.5 两 )
    附子 ( 生用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,干姜三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26

    若胃中虚冷,不能食者,饮水则哕。

  • 227

    脉浮、发热,口干、鼻燥、能食者则衄。

  • 228

    阳明病,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,心中懊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者,栀子豉汤主之方十五。(用前第十一方。)

  • 229

    阳明病,发潮热、大便溏、小便自可、胸胁满不去者,与小柴胡汤方十六

    小柴胡汤4
    (方十六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0.5 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30

    阳明病,胁下硬满,不大便而呕,舌上白苔者,可与小柴胡汤

    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,身然汗出而解。方十七。(用上方。)

  • 231

    阳明中风,脉弦浮大,而短气,腹都满,胁下及心痛,久按之气不通,鼻干,不得汗,嗜卧,一身及目悉黄,小便难,有潮热,时时哕,耳前后肿,刺之小瘥,外不解。

    病过十日,脉续浮者,与小柴胡汤方十八。(用上方。)

  • 232

    脉但浮,无余证者,与麻黄汤

    若不尿,腹满加哕者,不治

    麻黄汤方十九

    麻黄汤2
    (方十九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3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70 个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九升,煮麻黄减二升,去白沫;
    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33

    阳明病,自汗出。若发汗,小便自利者,此为津液内竭,虽硬不可攻之;
    当须自欲大便,宜蜜煎导而通之。

    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,皆可为导。方二十蜜煎导方。

    蜜煎导
    (方二十)
    配方
    食蜜 ( 7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一味,于铜器内微火煎,当须凝如饴状,搅之勿令焦着,欲可丸,并手捻作挺,令头锐,大如指,长二寸许。当热时急作,冷则硬。
    以内谷道中,以手急抱,欲大便时乃去之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疑非仲景意,已试甚良。

    又大猪胆一枚,泻汁,和少许法醋,以灌谷道内,如一食顷,当大便出宿食恶物,甚效。

  • 234

    阳明病,脉迟、汗出多、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可发汗,宜桂枝汤方二十一

    桂枝汤-3
    (方二十一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生姜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,以助药力取汗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35

    阳明病,脉浮、无汗而喘者,发汗则愈,宜麻黄汤方二十二。(用前第十九方

    麻黄汤2
    (方十九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3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70 个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九升,煮麻黄减二升,去白沫;
    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36

    阳明病,发热、汗出者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。
    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引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茵陈蒿汤主之方二十三

    茵陈蒿汤
    (方二十三)
    配方
    茵陈蒿 ( 6 两 )
    栀子 ( 擘, 24 枚 )
    大黄 ( 去皮,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茵陈,减六升;
    内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小盒饭利,尿如皂荚汁状,色正赤,一宿腹减,黄从小便去也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37

    阳明证,其人喜忘者,必有蓄血。
    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;
    屎虽硬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者,宜抵当汤下之方二十四

    抵当汤2
    (方二十四)
    配方
    水蛭 ( 熬, 30 个 )
    虻虫 ( 去翅足,熬, 30 个 )
    大黄 ( 酒洗, 3 两 )
    桃仁 ( 去皮尖及两仁者, 20 个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;不下更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38

    阳明病,下之,心中懊而烦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。
    腹微满,初头硬,后必溏,不可攻之。

    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气汤方二十五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39

   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,绕脐痛、烦躁、发作有时者,此有燥屎,故使不大便也。

  • 240

    病患烦热,汗出则解;
    又如疟状,日晡所发热者,属阳明也。

    脉实者,宜下之;脉浮虚者,宜发汗。

    下之与大承气汤,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六。(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桂枝汤用前第二十一方。)

  • 241

    大下后,六七日不大便,烦不解,腹满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
    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宜大承气汤方二十七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42

    病患小便不利,大便乍难乍易,时有微热,喘冒(一作息)不能卧者,有燥屎也,宜大承气汤方二十八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43

    食谷欲呕,属阳明也,吴茱萸汤主之。得汤反剧者,属上焦也。吴茱萸汤方二十九

    吴茱萸汤
    (方二十九)
    配方
    吴茱萸 ( 洗, 1 升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6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七合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44

    太阳病,寸缓、关浮、尺弱,其人发热汗出,复恶寒,不呕,但心下痞者,此以医下之也。

    如其不下者,病患不恶寒而渴者,此转属阳明也。

    小便数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无所苦也。

    渴欲饮水,少少与之,但以法救之。
    渴者,宜五苓散方三十

    五苓散3
    (方三十)
    配方
    猪苓 ( 去皮, 18 铢 )
    白术 ( 18 铢 )
    茯苓 ( 18 铢 )
    泽泻 ( 1 两 6 铢 )
    桂枝 ( 去皮, 0.5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为散,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45

   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,为自和(一作如)也;
    汗出多者,为太过;
    阳脉实,因发其汗,出多者,亦为太过。
    太过者,为阳绝于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。

  • 246

    脉浮而芤,浮为阳,芤为阴;
    浮芤相搏,胃气生热,其阳则绝。

  • 247

    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胃气强,涩则小便数;
    浮涩相搏,大便则硬,其脾为约,麻子仁丸主之方三十一

    麻子仁丸
    (方三十一)
    配方
    麻子仁 ( 2 升 )
    芍药 ( 0.5 斤 )
    枳实 ( 炙, 0.5 斤 )
    大黄 ( 去皮, 1 斤 )
    浓朴 ( 炙,去皮, 1 尺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熬,别作脂, 1 升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六味,蜜和丸如梧桐子大。饮服十丸,日三服,渐加,以知为度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48

    太阳病三日,发汗不解,蒸蒸发热者,属胃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方三十二。(用前第一方。)

  • 249

    伤寒吐后,腹胀满者,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。(用前第一方。)

  • 250

    太阳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发汗后,微烦,小便数、大便因硬者,与小承气汤,和之愈。方三十四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51

    得病二三日,脉弱,无太阳柴胡证,烦躁、心下硬;
    至四五日,虽能食,以小承气汤,少少与,微和之,令小安;
    至六日,与承气汤一升

    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虽不受食,(一云不大便)但初头硬,后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;
    须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五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52

    伤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无表里证,大便难,身微热者,此为实也。
    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方三十六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53

    阳明病,发热、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七。(用前第二方,一云大柴胡汤。)

  • 254

    发汗不解,腹满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方三十八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55

    腹满不减,减不足言,当下之,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九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56

    阳明少阳合病,必下利。

    其脉不负者,为顺也;
    负者,失也。

    互相克贼,名为负也。

    脉滑而数者,有宿食也,当下之,宜大承气汤方四十。(用前第二方。)

  • 257

    病患无表里证,发热七八日,虽脉浮数者,可下之。

    假令已下,脉数不解,合热则消谷喜饥,至六七日,不大便者,有瘀血,宜抵当汤方四十一。(用前第二十四方。)

  • 258

    若脉数不解,而下不止,必协热便脓血也。

  • 259

    伤寒发汗已,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以寒湿(一作温)在里不解故也。以为不可下也,于寒湿中求之。

  • 260

    伤寒七八日,身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满者,茵陈蒿汤主之方四十二。(用前第二十三方。)

  • 261

    伤寒身黄发热,栀子柏皮汤主之方四十三

    栀子柏皮汤
    (方四十三)
    配方
    肥栀子 ( 擘, 15 个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黄柏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62

    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黄,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四十四

  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
    (方四十四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2 两 )
    连轺 ( 连翘根是, 2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40 个 )
    赤小豆 ( 1 升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生梓白皮 ( 切, 1 升 )
    生姜 ( 切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八味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黄再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分温三服,半日服尽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05: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

  • 263

    少阳之为病,口苦、咽干、目眩也。

  • 264

    少阳中风,两耳无所闻、目赤、胸中满而烦者,不可吐下,吐下则悸而惊。

  • 265

    伤寒,脉弦细、头痛发热者,属少阳。

    少阳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。

    此属胃,胃和则愈;
    胃不和,烦而悸。(一云躁。)

  • 266

    本太阳病不解,转入少阳者,胁下硬满,干呕不能食,往来寒热,尚未吐下,脉沉紧者,与小柴胡汤方一

    小柴胡汤5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8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67

    若已吐、下、发汗、温针,谵语,柴胡汤证罢,此为坏病。

    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
  • 268

    三阳合病,脉浮大,上关上,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。

  • 269

    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
  • 270

    伤寒三日,三阳为尽,三阴当受邪。其人反能食而不呕,此为三阴不受邪也。

  • 271

    伤寒三日,少阳脉小者,欲已也。

  • 272

    少阳病欲解时,从寅至辰上。

06: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

  • 273

    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
    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
  • 274

    太阴中风,四肢烦疼,阳微阴涩而长者,为欲愈。

  • 275

    太阴病欲解时,从亥至丑上。

  • 276

    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方一

    桂枝汤-4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,以助药力,温覆取汗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77

    自利、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,当温之。宜服四逆辈方二

  • 278

    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系在太阴。

    太阴当发身黄;
    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

    至七八日,虽暴烦下利,日十余行,必自止。

    以脾家实,腐秽当去故也。

  • 279

    本太阳病,医反下之,因尔腹满时痛者,属太阴也,桂枝加芍药汤主之
    大实痛者,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方三

    桂枝加芍药汤
    (方三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芍药 ( 6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分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本云桂枝汤,今加芍药。

    桂枝加大黄汤
    (方三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大黄 ( 2 两 )
    芍药 ( 6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280

    太阴为病,脉弱,其人续自便利,设当行大黄、芍药者,宜减之,以其人胃气弱,易动故也。 (下利者先煎芍药三沸。)

07: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

  • 281

    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

  • 282

    少阴病,欲吐不吐,心烦但欲寐,五六日自利而渴者,属少阴也。

    虚故引水自救;
    若小便色白者,少阴病形悉具;
    小便白者,以下焦虚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
  • 283

    病患脉阴阳俱紧,反汗出者,亡阳也。

    此属少阴,法当咽痛而复吐利。

  • 284

    少阴病,咳而下利、谵语者,被火气劫故也。

    小便必难,以强责少阴汗也。

  • 285

    少阴病,脉细沉数,病为在里,不可发汗

  • 286

    少阴病,脉微,不可发汗亡阳故也。

    阳已虚,尺脉弱涩者,复不可下之。

  • 287

    少阴病,脉紧,至七八日自下利,脉暴微,手足反温,脉紧反去者,为欲解也,虽烦、下利,必自愈

  • 288

    少阴病,下利,若利自止,恶寒而卧,手足温者,可治

  • 289

    少阴病,恶寒而,时自烦,欲去衣被者,可治

  • 290

    少阴中风,脉阳微阴浮者,为欲愈

  • 291

    少阴病欲解时,从子至寅上。

  • 292

    少阴病,吐、利,手足不逆冷,反发热者,不死

    脉不至者,(至一作足)灸少阴七壮。

  • 293

    少阴病,八九日,一身手足尽热者,以热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

  • 294

    少阴病,但厥,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

    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

  • 295

    少阴病,恶寒、身而利、手足逆冷者,不治

  • 296

    少阴病,吐、利、躁烦、四逆者,

  • 297

    少阴病,下利止而头眩,时时自冒者,

  • 298

    少阴病,四逆、恶寒而身、脉不至、不烦而躁者,。(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)

  • 299

    少阴病六七日,息高者,

  • 300

    少阴病,脉微细沉、但欲卧、汗出不烦、自欲吐,至五六日自利,复烦躁不得卧寐者,

  • 301

    少阴病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一

    麻黄细辛附子汤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2 两 )
    细辛 ( 2 两 )
    附子 ( 炮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;
    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02

    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方二

    麻黄附子甘草汤
    (方二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附子 ( 炮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∶
    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03

    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烦、不得卧,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三

    黄连阿胶汤
    (方三)
    配方
    黄连 ( 4 两 )
    黄芩 ( 2 两 )
    芍药 ( 2 两 )
    鸡子黄 ( 2 枚 )
    阿胶 ( 一云三挺,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三物,取二升,去滓;
    内胶烊尽,小冷;
    内鸡子黄,搅令相得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04

    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方四

    附子汤
    (方四)
    配方
    附子 ( 炮,去皮,破八片, 2 枚 )
    茯苓 ( 3 两 )
    人参 ( 2 两 )
    白术 ( 4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八升。
    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05

    少阴病,身体痛,手足寒,骨节痛,脉沉者,附子汤主之方五。(用前第四方。)

  • 306

    少阴病,下利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方六

    桃花汤
    (方六)
    配方
    赤石脂 ( 一半全用,一半筛末, 1 斤 )
    干姜 ( 1 两 )
    粳米 ( 1 升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。
    温服七合,内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07

    少阴病,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方七。(用前第六方。)

  • 308

    少阴病,下利便脓血者,可刺。

  • 309

    少阴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主之方八

    吴茱萸汤2
    (方八)
    配方
    吴茱萸 ( 1 升 )
    人参 (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6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10

    少阴病,下利、咽痛、胸满、心烦,猪肤汤主之方九

    猪肤汤
    (方九)
    配方
    猪肤 ( 1 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熬香,和令相得,温,分六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11

    少阴病二三日,咽痛者,可与甘草汤
    不瘥,与桔梗汤方十

    甘草汤
    (方十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二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桔梗汤
    (方十)
    配方
    桔梗 ( 1 两 )
    甘草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温分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12

    少阴病,咽中伤、生疮、不能语言、声不出者。苦酒汤主之方十一

    苦酒汤
    (方十一)
    配方
    半夏 ( 洗,破如枣核, 14 枚 )
    鸡子 ( 去黄,内上苦酒,着鸡子壳中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内半夏,着苦酒中,以鸡子壳置刀环中,安火上,令三沸,去滓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少少含咽之;不瘥,更作三剂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13

    少阴病,咽中痛,半夏散及汤主之方十二

    半夏散及汤
    (方十二)
    配方
    半夏 ( 洗, 1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1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等分,各别捣筛已,合治之。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    若不能散服者,以水一升,煎七沸,内散两方寸匕,更煮三沸,下火令小冷,少少咽之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半夏有毒,不当散服。

  • 314

    少阴病,下利,白通汤主之方十三

    白通汤
    (方十三)
    配方
    葱白 ( 4 茎 )
    干姜 ( 1 两 )
    附子 ( 生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15

    少阴病,下利,脉微者,与白通汤
    利不止,厥逆无脉,干呕,烦者,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

    服汤,脉暴出者死;
    微续者生。

   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十四

    白通加猪胆汁汤
    (方十四)
    配方
    葱白 ( 4 茎 )
    干姜 ( 1 两 )
    附子 ( 生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人尿 ( 5 合 )
    猪胆汁 ( 1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胆汁、人尿,和令相得,分温再服。
    若无胆,亦可用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16

    少阴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、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为有水气。

    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方十五

    真武汤2
    (方十五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白术 (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附子 ( 炮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。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若咳者,加五味子半升,细辛一两,干姜一两;
    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
    若下利者,去芍药,加干姜二两;
    若呕者,去附子,加生姜,足前为半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17

    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色赤;
    或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利止脉不出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十六

    通脉四逆汤
    (方十六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附子 ( 生用,去皮,破八片,大者 1 枚 )
    干姜 ( 强人可四两,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,其脉即出者愈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面色赤者,加九茎;
    腹中痛者,去,加芍药二两;
    呕者,加生姜二两;
    咽痛者,去芍药,加桔梗一两;
    利止脉不出者,去桔梗,加人参二两。
    病皆与方相应者,乃服之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18

    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、或悸、或小便不利、或腹中痛、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方十七

    四逆散
    (方十七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10 分 )
    枳实 ( 破,水渍,炙干, 10 分 )
    柴胡 ( 10 分 )
    芍药 ( 10 分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各十分,捣筛,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咳者,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,并主下利;
    悸者,加桂枝五分;
    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;
    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令坼;
    泄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煮取三升,去滓,以散三方寸匕,内汤中,煮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19

    少阴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、渴,心烦、不得眠者,猪苓汤主之方十八

    猪苓汤2
    (方十八)
    配方
    猪苓 ( 去皮, 1 两 )
    茯苓 ( 1 两 )
    阿胶 ( 1 两 )
    泽泻 ( 1 两 )
    滑石 ( 1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物,取二升,去滓,内阿胶烊尽。
    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20

    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干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方十九

    大承气汤2
    (方十九)
    配方
    枳实 ( 炙, 5 枚 )
    浓朴 ( 去皮,炙, 0.5 斤 )
    大黄 ( 酒洗, 4 两 )
    芒硝 ( 3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味,取五升,去滓;内大黄;更煮取二升,去滓;
    内芒硝,更上火,令一两沸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一服得利,止后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21

    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,心下必痛,口干燥者,可下之,宜大承气汤方二十

    (用前第十九方,一法用大柴胡。)

  • 322

    少阴病,六七日,腹胀、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方二十一。(用前第十九方。)

  • 323

    少阴病,脉沉者,急温之,宜四逆汤方二十二

    四逆汤-3
    (方二十二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干姜 ( 1.5 两 )
    附子 ( 生用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、干姜三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24

    少阴病,饮食入口则吐;
    心中温温欲吐,复不能吐。

    始得之,手足寒、脉弦迟者,此胸中实,不可下也,当吐之;
    若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,不可吐也,当温之,宜四逆汤方二十三。(方根据上法。)

  • 325

    少阴病,下利,脉微涩,呕而汗出,必数更衣,反少者,当温其上,灸之。(脉经云,灸厥阴可五十壮。)

08: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
  • 326

    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

  • 327

    厥阴中风,脉微浮为欲愈;不浮为未愈。

  • 328

    厥阴病欲解时,从丑至卯上

  • 329

    厥阴病,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愈。

  • 330

    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;
    虚家亦然。

  • 331

   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,必自止;
    见厥复利。

  • 332

    伤寒,始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

    凡厥利者,当不能食;
    今反能食者,恐为除中,(一云消中)食以索饼。

    不发热者,知胃气尚在,必愈。

   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。

    后日脉之,其热续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

    所以然者,本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复发热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,与厥相应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

    后三日脉之,而脉数,其热不罢者,此为热气有余,必发痈脓也。

  • 333

    伤寒脉迟六七日,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。

    脉迟为寒,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,腹中应冷,当不能食;
    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

  • 334

    伤寒,先厥后发热,下利必自止。

    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其喉为痹。

    发热无汗,而利必自止;
    若不止,必便脓血。

    便脓血者,其喉为痹。

  • 335

   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,必发热;
    前热者,后必厥。

    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。

    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

  • 336

    伤寒病,厥五日,热亦五日,设六日当复厥;
    不厥者自愈。

    厥终不过五日,以热五日,故知自愈。

  • 337

    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

    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。

  • 338

    伤寒脉微而厥,至七八日肤冷,其人躁,无暂安时者,此为脏厥,非蛔厥也。

    蛔厥者,其人当吐蛔。

    今病者静,而复时烦者,此为脏寒。

    蛔上入其膈,故烦,须臾复止;
    得食而呕,又烦者,蛔闻食臭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

    蛔厥者,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一

    乌梅丸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乌梅 ( 300 枚 )
    细辛 ( 6 两 )
    干姜 ( 10 两 )
    黄连 ( 16 两 )
    当归 ( 4 两 )
    附子 ( 炮,去皮, 6 两 )
    蜀椒 ( 出汗, 4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6 两 )
    人参 ( 6 两 )
    黄柏 ( 6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十味,异捣筛,合治之。
    苦酒乌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五斗米下,饭熟捣成泥,和药令相得。
    内臼中,与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先食饮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。

    禁忌

    禁生冷、滑物、臭食等。

    备注

  • 339

    伤寒热少微厥,指(一作稍)头寒,嘿嘿不欲食,烦躁,数日,小便利,色白者,此热除也,欲得食,其病为愈;

    若厥而呕,胸胁烦满者,其后必便血。

  • 340

    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小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。

  • 341

    伤寒发热四日,厥反三日,复热四日。

    厥少热多者,其病当愈;
    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,必便脓血。

  • 342

    伤寒厥四日,热反三日,复厥五日,其病为进。

    寒多热少,阳气退,故为进也。

  • 343

    伤寒六七日,脉微、手足厥冷、烦躁,灸厥阴。

    厥不还者,

  • 344

    伤寒发热,下利、厥逆、躁不得卧者,

  • 345

    伤寒发热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,

  • 346

    伤寒六七日不利,便发热而利,其人汗出不止者,,有阴无阳故也。

  • 347

    伤寒五六日,不结胸,腹濡,脉虚,复厥者,不可下
    此亡血,下之死

  • 348

    发热而厥,七日下利者,为难治

  • 349

    伤寒脉促,手足厥逆,可灸之。(促,一作纵。)

  • 350

    伤寒脉滑而厥者,里有热,白虎汤主之方二

    白虎汤3
    (方二)
    配方
    知母 ( 6 两 )
    石膏 ( 碎,绵裹, 1 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粳米 ( 6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汤成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51

    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者,当归四逆汤主之方三

    当归四逆汤
    (方三)
    配方
    当归 ( 3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细辛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通草 (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52

   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,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四

  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
    (方四)
    配方
    当归 (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通草 ( 2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细辛 (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0.5 斤 )
    吴茱萸 ( 2 升 )
    大枣 ( 25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九味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和,煮取五升,去滓,温分五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(一方,酒水各四升。)

  • 353

    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方五

    四逆汤-4
    (方五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干姜 ( 1.5 两 )
    附子 ( 生用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、干姜三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54

    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方六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355

    病患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方七

    瓜蒂散2
    (方七)
    配方
    瓜蒂 ( 1 份 )
    赤小豆 ( 1 份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各等分,异捣筛,合内臼中,更治之。

    别以香豉一合,用热汤七合,煮作稀糜;
    去滓,取汁和散一钱匕,温顿服之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不吐者,少少加,得快吐乃止;

    禁忌

    诸亡血、虚家,不可与瓜蒂散。

    备注

  • 356

    伤寒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,不尔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。茯苓甘草汤2方八

    茯苓甘草汤2
    (方八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57

    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喉咽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九

    麻黄升麻汤
    (方九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2.5 两 )
    升麻 ( 1 两 1 分 )
    当归 ( 1 两 1 分 )
    知母 ( 18 铢 )
    黄芩 ( 18 铢 )
    葳蕤 ( 一作菖蒲, 18 铢 )
    芍药 ( 6 铢 )
    天门冬 ( 去心, 6 铢 )
    桂枝 ( 去皮, 6 铢 )
    茯苓 ( 6 铢 )
    甘草 ( 炙, 6 铢 )
    石膏 ( 碎,绵裹, 6 铢 )
    白术 ( 6 铢 )
    干姜 ( 6 铢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十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相去如炊三斗米顷,令尽,汗出愈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58

    伤寒四五日,腹中痛,若转气下趣少腹者。此欲自利也。

  • 359

    伤寒本自寒下,医复吐下之,寒格,更逆吐下;
    若食入口即吐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方十

  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
    (方十)
    配方
    干姜 ( 3 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黄连 ( 3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60

    下利有微热而渴,脉弱者,今自愈。

  • 361

    下利脉数,有微热汗出,今自愈;
    设复紧,为未解。(一云设脉浮复紧)

  • 362

    下利、手足厥冷、无脉者,灸之不温,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,死;
    少阴负趺阳者,为顺也。

  • 363

    下利,寸脉反浮数,尺中自涩者,必清脓血。

  • 364

    下利清谷,不可攻表;
    汗出必胀满。

  • 365

    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
    脉大者,为未止;
    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
  • 366

    下利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、身有微热、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,病患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

  • 367

    下利脉数而渴者,今自愈;
    设不瘥,必清脓血,以有热故也。

  • 368

    下利后,脉绝,手足厥冷,

    时脉还,手足温者生;
    脉不还者死。

  • 369

   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,脉反实者,

  • 370

    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十一

    通脉四逆汤2
    (方十一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附子 ( 生,去皮,破八片,大者 1 枚 )
    干姜 ( 强人可四两,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,其脉即出者愈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1

    热利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方十二

    白头翁汤
    (方十二)
    配方
    白头翁 ( 2 两 )
    黄柏 ( 3 两 )
    黄连 ( 3 两 )
    秦皮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;不愈,更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2

    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;

   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方十三。(四逆汤用前第五方。)

    四逆汤-4
    (方五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干姜 ( 1.5 两 )
    附子 ( 生用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、干姜三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桂枝汤-5
    (方五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;须臾啜热稀粥一升,以助药力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3

    下利欲饮水者,以有热故也,白头翁汤主之方十四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374

    下利谵语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气汤方十五

    小承气汤2
    (方十五)
    配方
    大黄 ( 酒洗, 4 两 )
    枳实 ( 炙, 3 枚 )
    浓朴 ( 去皮,炙,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二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初一服谵语止,若更衣者,停后服;
    不尔,尽服之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5

    下利后更烦,按之心下濡者,为虚烦也,宜栀子豉汤方十六

    栀子豉汤3
    (方十六)
    配方
    肥栀子 ( 擘, 14 枚 )
    香豉 ( 绵裹, 4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取二升半;
    内豉,更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一服得吐,止后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6

    呕家有痈脓者,不可治呕;
    脓尽自愈。

  • 377

    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,难治,四逆汤主之方十七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378

    干呕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方十八

    吴茱萸汤3
    (方十八)
    配方
    吴茱萸 ( 汤洗七遍, 1 升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生姜 ( 切, 6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9

    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方十九

    小柴胡汤5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8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80

    伤寒,大吐、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者,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以发其汗,因得哕。
    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
  • 381

    伤寒哕而腹满,视其前后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

09: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

  • 382

    问曰∶病有霍乱者何?答曰∶呕吐而利,此名霍乱。

  • 383

    问曰∶病发热、头痛、身疼、恶寒、吐利者,此属何病,答曰∶此名霍乱。霍乱自吐下,又利止,复更发热也。

  • 384

    伤寒,其脉微涩者,本是霍乱,今是伤寒,却四五日,至阴经上,转入阴必利。

    本呕下利者,不可治也;
    欲似大便,而反失气,仍不利者,此属阳明也,便必硬,十三日愈,所以然者,经尽故也。

    下利后,当便硬,硬则能食者愈。

    今反不能食,到后经中,颇能食,复过一经能食,过之一日当愈;
    不愈者,不属阳明也。

  • 385

    恶寒、脉微而复利,利止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方一

    四逆加人参汤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附子 ( 生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干姜 ( 1.5 两 )
    人参 ( 1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86

    霍乱,头痛、发热、身疼痛、热多欲饮水者,五苓散主之

    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方二

    五苓散4
    (方三十)
    配方
    猪苓 ( 去皮, 18 铢 )
    白术 ( 18 铢 )
    茯苓 ( 18 铢 )
    桂枝 ( 去皮, 0.5 两 )
    泽泻 ( 1 两 6 铢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为散,更治之,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    多饮暖水,汗出愈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理中丸
    (方二)
    配方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干姜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白术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捣筛,蜜和为丸,如鸡子黄许大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以沸汤数合,和一丸,研碎,温服之,日三四、夜二服;
    腹中未热,益至三四丸,然不及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汤法∶

    以四物根据两数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若脐上筑者,肾气动也,去术加桂四两;
    吐多者,去术加生姜三两;
    下多者还用术;
    悸者,加茯苓二两;
    渴欲得水者,加术,足前成四两半;
    腹中痛者,加人参,足前成四两半;
    寒者,加干姜,足前成四两半;
    腹满者,去术,加附子一枚。 服汤后,如食顷,饮热粥一升许,微自温,勿发揭衣被。

  • 387

   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当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汤小和之方三

    桂枝汤-6
    (方三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生姜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88

    吐利汗出,发热恶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方四

    四逆汤-5
    (方四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干姜 ( 1.5 两 )
    附子 ( 生用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、干姜三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89

    既吐且利,小便复利而大汗出,下利清谷,内寒外热,脉微欲绝者,四逆汤主之方五。(用前第四方。)

  • 390

    吐已下断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脉微欲绝者,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方六

  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
    (方六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干姜 ( 强人可4两, 3 两 )
    附子 ( 生,去皮,破八片,大者 1 枚 )
    猪胆汁 ( 1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;
    内猪胆汁,分温再服,其脉即来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无猪胆,以羊胆代之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91

    吐、利、发汗,脉平,小烦者,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。

10: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

  • 392

   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,其人身体重、少气、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拘挛,热上冲胸,头重不欲举,眼中生花,(花一作眵)膝胫拘急者,烧裈散主之方一

    烧裈散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妇中裈 ( 1 方寸匕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妇人中,近隐处,取烧作灰。
    上一味,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即利,阴头微肿,此为愈矣。
    妇人病取男子烧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93

    大病瘥后劳复者,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方二

    枳实栀子豉汤
    (方二)
    配方
    枳实 ( 炙, 3 枚 )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( 绵裹, 1 升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清浆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;
    内枳实、栀子,煮取二升;
    下豉,更煮五六沸,去滓,温分再服,覆令微似汗。

    若有宿食者,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,服之愈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94

   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,小柴胡汤主之
    脉浮者,以汗解之;
    脉沉实(一作紧)者,以下解之。方三

    小柴胡汤7
    (方十九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8 两 )
    人参 ( 2 两 )
    黄芩 (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生姜 ( 2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;
    再煎取三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95

    大病瘥后,从腰以下有水气者,牡蛎泽泻散主之方四

    牡蛎泽泻散
    (方四)
    配方
    牡蛎 ( 熬, 1 份 )
    泽泻 ( 1 份 )
    蜀漆 ( 暖水洗去腥, 1 份 )
    葶苈子 ( 熬, 1 份 )
    商陆根 ( 1 份 )
    海藻 ( 1 份 )
    栝蒌根 ( 1 份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异捣,下筛为散;
    更于臼中治之,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    小便利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96

    大病瘥后,喜唾,久不了了,胸上有寒,当以丸药温之,宜理中丸方五

    理中丸2
    (方五)
    配方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白术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干姜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捣筛,蜜和为丸,如鸡子黄许大,
    以沸汤数合,和一丸,研碎,温服之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97

    伤寒解后,虚羸少气,气逆欲吐,竹叶石膏汤主之方六

    竹叶石膏汤
    (方六)
    配方
    竹叶 ( 2 把 )
    石膏 ( 1 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麦门冬 ( 去心, 1 升 )
    人参 (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粳米 ( 0.5 升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;内粳米,煮米熟,汤成去米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98

    病患脉已解,而日暮微烦。

    以病新瘥,人强与谷,脾胃气尚弱,不能消谷,故令微烦;
    损谷则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