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
zhangaz110th March 2021 at 6:35pm

  • 326

    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

  • 327

    厥阴中风,脉微浮为欲愈;不浮为未愈。

  • 328

    厥阴病欲解时,从丑至卯上

  • 329

    厥阴病,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愈。

  • 330

    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;
    虚家亦然。

  • 331

   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,必自止;
    见厥复利。

  • 332

    伤寒,始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

    凡厥利者,当不能食;
    今反能食者,恐为除中,(一云消中)食以索饼。

    不发热者,知胃气尚在,必愈。

   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。

    后日脉之,其热续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

    所以然者,本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复发热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,与厥相应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

    后三日脉之,而脉数,其热不罢者,此为热气有余,必发痈脓也。

  • 333

    伤寒脉迟六七日,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。

    脉迟为寒,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,腹中应冷,当不能食;
    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

  • 334

    伤寒,先厥后发热,下利必自止。

    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其喉为痹。

    发热无汗,而利必自止;
    若不止,必便脓血。

    便脓血者,其喉为痹。

  • 335

   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,必发热;
    前热者,后必厥。

    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。

    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

  • 336

    伤寒病,厥五日,热亦五日,设六日当复厥;
    不厥者自愈。

    厥终不过五日,以热五日,故知自愈。

  • 337

    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

    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。

  • 338

    伤寒脉微而厥,至七八日肤冷,其人躁,无暂安时者,此为脏厥,非蛔厥也。

    蛔厥者,其人当吐蛔。

    今病者静,而复时烦者,此为脏寒。

    蛔上入其膈,故烦,须臾复止;
    得食而呕,又烦者,蛔闻食臭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

    蛔厥者,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一

    乌梅丸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乌梅 ( 300 枚 )
    细辛 ( 6 两 )
    干姜 ( 10 两 )
    黄连 ( 16 两 )
    当归 ( 4 两 )
    附子 ( 炮,去皮, 6 两 )
    蜀椒 ( 出汗, 4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6 两 )
    人参 ( 6 两 )
    黄柏 ( 6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十味,异捣筛,合治之。
    苦酒乌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五斗米下,饭熟捣成泥,和药令相得。
    内臼中,与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先食饮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。

    禁忌

    禁生冷、滑物、臭食等。

    备注

  • 339

    伤寒热少微厥,指(一作稍)头寒,嘿嘿不欲食,烦躁,数日,小便利,色白者,此热除也,欲得食,其病为愈;

    若厥而呕,胸胁烦满者,其后必便血。

  • 340

    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小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。

  • 341

    伤寒发热四日,厥反三日,复热四日。

    厥少热多者,其病当愈;
    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,必便脓血。

  • 342

    伤寒厥四日,热反三日,复厥五日,其病为进。

    寒多热少,阳气退,故为进也。

  • 343

    伤寒六七日,脉微、手足厥冷、烦躁,灸厥阴。

    厥不还者,

  • 344

    伤寒发热,下利、厥逆、躁不得卧者,

  • 345

    伤寒发热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,

  • 346

    伤寒六七日不利,便发热而利,其人汗出不止者,,有阴无阳故也。

  • 347

    伤寒五六日,不结胸,腹濡,脉虚,复厥者,不可下
    此亡血,下之死

  • 348

    发热而厥,七日下利者,为难治

  • 349

    伤寒脉促,手足厥逆,可灸之。(促,一作纵。)

  • 350

    伤寒脉滑而厥者,里有热,白虎汤主之方二

    白虎汤3
    (方二)
    配方
    知母 ( 6 两 )
    石膏 ( 碎,绵裹, 1 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粳米 ( 6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汤成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51

    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者,当归四逆汤主之方三

    当归四逆汤
    (方三)
    配方
    当归 ( 3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细辛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通草 (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52

   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,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四

  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
    (方四)
    配方
    当归 (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通草 ( 2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细辛 (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0.5 斤 )
    吴茱萸 ( 2 升 )
    大枣 ( 25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九味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和,煮取五升,去滓,温分五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(一方,酒水各四升。)

  • 353

    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方五

    四逆汤-4
    (方五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干姜 ( 1.5 两 )
    附子 ( 生用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、干姜三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54

    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方六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355

    病患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方七

    瓜蒂散2
    (方七)
    配方
    瓜蒂 ( 1 份 )
    赤小豆 ( 1 份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各等分,异捣筛,合内臼中,更治之。

    别以香豉一合,用热汤七合,煮作稀糜;
    去滓,取汁和散一钱匕,温顿服之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不吐者,少少加,得快吐乃止;

    禁忌

    诸亡血、虚家,不可与瓜蒂散。

    备注

  • 356

    伤寒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,不尔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。茯苓甘草汤2方八

    茯苓甘草汤2
    (方八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57

    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喉咽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九

    麻黄升麻汤
    (方九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2.5 两 )
    升麻 ( 1 两 1 分 )
    当归 ( 1 两 1 分 )
    知母 ( 18 铢 )
    黄芩 ( 18 铢 )
    葳蕤 ( 一作菖蒲, 18 铢 )
    芍药 ( 6 铢 )
    天门冬 ( 去心, 6 铢 )
    桂枝 ( 去皮, 6 铢 )
    茯苓 ( 6 铢 )
    甘草 ( 炙, 6 铢 )
    石膏 ( 碎,绵裹, 6 铢 )
    白术 ( 6 铢 )
    干姜 ( 6 铢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十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相去如炊三斗米顷,令尽,汗出愈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58

    伤寒四五日,腹中痛,若转气下趣少腹者。此欲自利也。

  • 359

    伤寒本自寒下,医复吐下之,寒格,更逆吐下;
    若食入口即吐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方十

  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
    (方十)
    配方
    干姜 ( 3 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黄连 ( 3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60

    下利有微热而渴,脉弱者,今自愈。

  • 361

    下利脉数,有微热汗出,今自愈;
    设复紧,为未解。(一云设脉浮复紧)

  • 362

    下利、手足厥冷、无脉者,灸之不温,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,死;
    少阴负趺阳者,为顺也。

  • 363

    下利,寸脉反浮数,尺中自涩者,必清脓血。

  • 364

    下利清谷,不可攻表;
    汗出必胀满。

  • 365

    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
    脉大者,为未止;
    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
  • 366

    下利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、身有微热、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,病患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

  • 367

    下利脉数而渴者,今自愈;
    设不瘥,必清脓血,以有热故也。

  • 368

    下利后,脉绝,手足厥冷,

    时脉还,手足温者生;
    脉不还者死。

  • 369

   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,脉反实者,

  • 370

    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十一

    通脉四逆汤2
    (方十一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附子 ( 生,去皮,破八片,大者 1 枚 )
    干姜 ( 强人可四两,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,其脉即出者愈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1

    热利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方十二

    白头翁汤
    (方十二)
    配方
    白头翁 ( 2 两 )
    黄柏 ( 3 两 )
    黄连 ( 3 两 )
    秦皮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;不愈,更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2

    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;

   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方十三。(四逆汤用前第五方。)

    四逆汤-4
    (方五)
    配方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干姜 ( 1.5 两 )
    附子 ( 生用,去皮,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、干姜三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桂枝汤-5
    (方五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;须臾啜热稀粥一升,以助药力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3

    下利欲饮水者,以有热故也,白头翁汤主之方十四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374

    下利谵语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气汤方十五

    小承气汤2
    (方十五)
    配方
    大黄 ( 酒洗, 4 两 )
    枳实 ( 炙, 3 枚 )
    浓朴 ( 去皮,炙,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二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初一服谵语止,若更衣者,停后服;
    不尔,尽服之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5

    下利后更烦,按之心下濡者,为虚烦也,宜栀子豉汤方十六

    栀子豉汤3
    (方十六)
    配方
    肥栀子 ( 擘, 14 枚 )
    香豉 ( 绵裹, 4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取二升半;
    内豉,更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一服得吐,止后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6

    呕家有痈脓者,不可治呕;
    脓尽自愈。

  • 377

    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,难治,四逆汤主之方十七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378

    干呕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方十八

    吴茱萸汤3
    (方十八)
    配方
    吴茱萸 ( 汤洗七遍, 1 升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生姜 ( 切, 6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79

    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方十九

    小柴胡汤5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8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380

    伤寒,大吐、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者,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以发其汗,因得哕。
    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
  • 381

    伤寒哕而腹满,视其前后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