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
zhangaz110th March 2021 at 6:26pm

  • 031

    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、无汗、恶风,葛根汤-1主之。方一

    葛根汤-1
    (方一)
    配方
    葛根 ( 4 两 )
    麻黄 ( 去节, 3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芍药 (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、葛根,减二升,去白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,诸汤皆仿此。

    禁忌

    禁忌如桂枝汤

    备注

  • 032

   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-1主之。方二。(用前第一方,一云用后第四方。)

  • 033

    太阳与阳明合病,不下利,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。方三

    葛根加半夏汤
    (方三)
    配方
    葛根 ( 4 两 )
    麻黄 ( 去节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芍药 ( 2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2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、麻黄,减二升。去白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覆取微似汗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34

    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表未解也;
    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。方四。(促,一作纵)

    葛根黄芩黄连汤
    (方四)
    配方
    葛根 ( 0.5 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黄连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八升,先煮葛根,减二升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35

    太阳病,头痛、发热、身疼、腰痛、骨节疼痛、恶风、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方五。

    麻黄汤
    (方五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3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70 个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

    服用方法

    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36

    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,宜麻黄汤方六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037

    太阳病,十日以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。 设胸满胁痛者,与小柴胡汤; 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方七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  小柴胡汤
    (方七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0.5 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38

    太阳中风,脉浮紧、发热、恶寒、身疼痛、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;
    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。
    服之则厥逆、筋惕肉,此为逆也。
    大青龙汤方。方八

    大青龙汤
    (方八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6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40 枚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0 枚 )
    石膏 ( 如鸡子大,碎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取微似汗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汗出多者,温粉粉之。
    一服汗者,停后服;
    若复服,汗多亡阳,遂(一作逆)虚,恶风、烦躁、不得眠也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39

    伤寒,脉浮缓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方九。(用前第八方。)

  • 040

    伤寒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、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满,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方十

    小青龙汤
    (方十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细辛 ( 3 两 )
    干姜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五味子 ( 0.5 升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。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若渴,去半夏,加栝蒌根三两;
    若微利,去麻黄,加荛花,如一鸡子,熬令赤色;
    若噎者,去麻黄,加附子一枚,炮;
    若小便不利、少腹满者,去麻黄,加茯苓四两;
    若喘,去麻黄,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。且荛花不治利。

    麻黄主喘,今此语反之,疑非仲景意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(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,大要治水。又按本草,荛花下十二水。若水去,利则止也。
    又按千金,形肿者,应内麻黄。乃内杏仁者,以麻黄发其阳故也。以此证之,岂非仲景意也。)

  • 041

    伤寒,心下有水气,咳有微喘、发热不渴。服汤已,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,小青龙汤主之。方十一。(用前第十方。)

  • 042

    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方十二

    桂枝汤-2
    (方十二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,助药力,取微汗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43

    太阳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。方十三

   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
    (方十三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浓朴 ( 炙,去皮, 2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50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44

    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;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方十四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45

    太阳病,先发汗不解,而复下之,脉浮者不愈。 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 今脉浮,故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方十五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46

    太阳病,脉浮紧、无汗、发热、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。
    服药已微除,其人发烦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
    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
    麻黄汤主之。方十六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047

    太阳病,脉浮紧,发热,身无汗,自衄者愈。

  • 048

    二阳并病,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,续自微汗出,不恶寒。
   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;如此可小发汗。
   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气怫郁在表,当解之熏之;若发汗不彻,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,当汗不汗,其人躁烦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但坐,以汗出不彻故也,更发汗则愈。
    何以知汗出不彻,以脉涩故知也。

  • 049

    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。
    若下之,身重、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。
    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。
    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

  • 050

    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;
    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。
    何以知然,以荣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

  • 051

    脉浮者,病在表,可发汗,宜麻黄汤方十七。(用前第五方,法用桂枝汤。)

  • 052

    脉浮而数者,可发汗,宜麻黄汤方十八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053

    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。
    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。
    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。
    复发其汗,荣卫和则愈。宜桂枝汤方十九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54

    病患脏无他病,时发热、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
    先其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方二十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55

    伤寒脉浮紧,不发汗,因致衄者,麻黄汤主之。方二十一。(用前第五方。)

  • 056

   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,头痛有热者,与承气汤
    其小便清(一云大便清)者,知不在里,仍在表也,当须发汗;
    若头痛者必衄。宜桂枝汤方二十二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57

    伤寒发汗已解,半日许复烦,脉浮数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方二十三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58

    凡病,若发汗,若吐,若下,若亡血,亡津液。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。

  • 059

    大下之后,复发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也。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

  • 060

    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、脉微细。所以然者,以内外俱虚故也。

  • 061

    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、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。方二十四

    干姜附子汤
    (方二十四)
    配方
    干姜 ( 1 两 )
    附子 ( 生用,去皮,切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2

    发汗后,身疼痛,脉沉迟者,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。方二十五

  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
    (方二十五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芍药 ( 4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生姜 ( 切, 4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本云桂枝汤,今加芍药生姜人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3

    发汗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。 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六

 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
    (方二十六)
    配方
    麻黄 ( 去节, 4 两 )
    杏仁 ( 去皮尖, 50 个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石膏 ( 碎,绵裹, 0.5 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本云,黄耳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4

    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。方二十七

    桂枝甘草汤
    (方八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4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5

    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方二十八

  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
    (方十二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0.5 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4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5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甘澜水一斗,先煮茯苓,减二升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作甘澜水法∶取水二斗,置大盆内,以勺扬之,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,取用之。

  • 066

    发汗后,腹胀满者,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。方二十九

  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
    (方二十九)
    配方
    浓朴 ( 炙,去皮, 0.5 斤 )
    生姜 ( 切, 0.5 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人参 ( 1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7

    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心下逆满、气上冲胸、起则头眩、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。方三十

  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
    (方三十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4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白术 (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68

    发汗病不解,反恶寒者,虚故也,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。方三十一

    芍药甘草附子汤
    (方三十一)
    配方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附子 ( 炮, 去皮, 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
    疑非仲景方。

    备注

  • 069

    发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烦躁者,茯苓四逆汤主之。方三十二

    茯苓四逆汤
    (方三十二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4 两 )
    人参 ( 1 两 )
    附子 ( 生, 去皮, 破八片, 1 枚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干姜 ( 1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、干姜三两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70

    发汗后,恶寒者,虚故也;
    不恶寒,但热者,实也,当和胃气,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

    调胃承气汤-2
    (方三十三)
    配方
    芒硝 ( 0.5 升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黄 ( 去皮,清酒洗, 4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芒硝,更煮两沸,顿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(玉函云∶与小承气汤。)

  • 071

    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、胃中干、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;
    若脉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热、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方三十四。(即猪苓散是。)

    五苓散
    (方三十四)
    配方
    猪苓 ( 去皮, 18 铢 )
    泽泻 ( 1 两 6 )
    白术 ( 18 铢 )
    茯苓 ( 18 铢 )
    桂枝 ( 去皮, 0.5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捣为散,以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多饮暖水,汗出愈,如法将息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72

    发汗已,脉浮数、烦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方三十五。(用前第三十四方。)

  • 073

    伤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 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。方三十六

    茯苓甘草汤
    (方三十六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2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74

    中风,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方三十七。(用前第三十四方。)

  • 075

    未持脉时,病患手叉自冒心。
    师因教试令咳,而不咳者,此必两耳聋无闻也。
    所以然者,以重发汗,虚故如此。
    发汗后,饮水多必喘;以水灌之亦喘。

  • 076

    发汗后,水药不得入口,为逆。
    若更发汗,必吐下不止。
    发汗、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;

    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,心中懊,栀子豉汤主之;
    若少气者,栀子甘草豉汤主之;
    若呕者,栀子生姜豉汤主之。方三十八

    栀子豉汤
    (方三十八)
    配方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香豉 ( 绵裹, 4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得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为二服,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栀子甘草豉汤
    (方三十八)
    配方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香豉 ( 绵裹, 4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、甘草,取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栀子生姜豉汤
    (方三十八)
    配方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生姜 ( 5 两 )
    香豉 ( 绵裹, 4 合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、生姜,取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栀子豉汤方∶栀子(擘,十四个)香豉(绵裹,四合)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得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为二服,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    栀子甘草豉汤方∶栀子(擘,十四个)甘草(炙,二两)香豉(绵裹,四合)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、甘草,取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    栀子生姜豉汤方∶栀子(擘,十四个)生姜(五两)香豉(绵裹,四合)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、生姜,取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• 077

    发汗,若下之,而烦热胸中窒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方三十九。(用上初方。)

  • 078

    伤寒五六日,大下之后,身热不去,心中结痛者,未欲解也,栀子豉汤主之。方四十。(用上初方。)

  • 079

    伤寒下后,心烦、腹满、卧起不安者,栀子浓朴汤主之。方四十一

    栀子浓朴汤
    (方四十一)
    配方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浓朴 ( 炙,去皮, 4 两 )
    枳实 ( 水浸,炙令黄, 4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80

    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; 微烦者,栀子干姜汤主之。方四十二

    栀子干姜汤
    (方四十二)
    配方
    栀子 ( 擘, 14 个 )
    干姜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,温进一服。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81

    凡用栀子汤,病患旧微溏者,不可与服之。

  • 082

    太阳病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、头眩、身动,振振欲擗(一作僻)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方四十三

    真武汤
    (方四十三)
    配方
    茯苓 (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白术 ( 2 两 )
    附子 ( 炮, 去皮, 破八片, 1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083

    咽喉干燥者,不可发汗。

  • 084

    淋家,不可发汗;发汗必便血。

  • 085

    疮家,虽身疼痛,不可发汗;汗出则。

  • 086

    衄家,不可发汗;汗出必额上陷、脉急紧、直视不能(音唤,又胡绢切,下同。一作瞬)不得眠。

  • 087

    亡血家,不可发汗;发汗则寒栗而振。

  • 088

    汗家,重发汗,必恍惚心乱,小便已阴疼,与禹余粮丸方四十四。(方本阙。)

  • 089

    病患有寒,复发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(一作逆。)

  • 090

    本发汗,而复下之,此为逆也。
    若先发汗,治不为逆;

    本先下之,而反汗之,为逆;
    若先下之,治不为逆。

  • 091

    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;
    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,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方四十五。(用前第十二方。)

  • 092

    病发热、头痛,脉反沉,若不瘥,身体疼痛,当救其里,四逆汤-1方。

  • 093

    太阳病,先下而不愈,因复发汗。以此表里俱虚,其人因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
    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
    里未和,然后复下之。

  • 094

    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,(一作微)必先振栗,汗出而解;
    但阳脉微者,先汗出而解;
    但阴脉微(一作尺脉实)者,下之而解。
    若欲下之,宜调胃承气汤方四十六。(用前第三十三方。一云,用大柴胡汤。)

  • 095

    太阳病,发热、汗出者,此为荣弱卫强,故使汗出。
    欲救邪风者,宜桂枝汤方四十七。(方用前法。)

  • 096

    伤寒五六日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、嘿嘿不欲饮食、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或不渴、身有微热,或咳者,小柴胡汤2主之。方四十八

    小柴胡汤2
    (方四十八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0.5 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人参 ( 3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甘草 ( 炙,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,去半夏人参,加栝蒌实一枚;
    若渴,去半夏,加人参,合前成四两半,栝蒌根四两;
    若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三两;
    若胁下痞硬,去大枣,加牡蛎四两;
    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四两;
    若不渴,外有微热者,去人参,加桂枝三两,温覆微汗愈;
    若咳者,去人参大枣生姜,加五味子半升、干姜二两。

  • 097

    血弱、气尽,腠理开,邪气因入,与正气相搏,结于胁下。
    正邪分争,往来寒热,休作有时,嘿嘿不欲饮食,脏腑相连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故使呕也,(一云脏腑相违,其病必下,胁膈中痛)小柴胡汤主之。

    服柴胡汤已,渴者属阳明,以法治之。方四十九。(用前方。)

  • 098

    得病六七日,脉迟浮弱、恶风寒、手足温,医二三下之,不能食而胁下满痛,面目及身黄,颈项强,小便难者,与柴胡汤,后必下重。本渴饮水而呕者,柴胡汤不中与也,食谷者哕。

  • 099

    伤寒四五日,身热、恶风、颈项强、胁下满、手足温而渴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方五十。(用前方。)

  • 100

    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
    不瘥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方五十一。(用前方。)小建中汤方。

    小建中汤
    (方五十一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芍药 ( 6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胶饴 (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内饴,更上微火消解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
   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,以甜故也。

    备注

  • 101

    伤寒中风,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
    柴胡汤病证而下之;
    柴胡证不罢者,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,却复发热汗出而解。

  • 102

    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,小建中汤主之。方五十二。(用前第五十一方。)

  • 103

    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、三下之。
    后四、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
    呕不止、心下急、(一云呕止小安。)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方五十三

    大柴胡汤
    (方五十三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0.5 斤 )
    黄芩 ( 3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0.5 升 )
    生姜 ( 切, 5 两 )
    枳实 ( 炙, 4 枚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一方,加大黄二两;若不加,恐不为大柴胡汤。

  • 104

    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
    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;
    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
    潮热者,实也。
   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方五十四

    柴胡加芒硝汤
    (方五十四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16 两 )
    黄芩 ( 1 两 )
    人参 ( 1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1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1 两 )
    半夏 ( 本云,五枚,洗。 20 铢 )
    大枣 ( 擘, 4 枚 )
    芒硝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八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更煮微沸,分温再服;不解更作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  (臣亿等谨按金匮玉函,方中无芒硝
    别一方云,以水七升,下芒硝二合、大黄四两、桑螵蛸五枚,煮取一升半,服五合,微下即愈。
    本云,柴胡再服,以解其外,余二升,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。)

  • 105

    伤寒十三日,过经,谵语者,以有热也,当以汤下之。
    若小便利者,大盒饭硬,而反下利,脉调和者。
    知医以丸药下之,非其治也。
    若自下利者,脉当微厥,今反和者,此为内实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。方五十五。(用前第三十三方。)

  • 106

    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
    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;
    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方五十六。(后云,解外宜桂枝汤。)

    桃核承气汤
    (方五十六)
    配方
    桃仁 ( 去皮尖, 50 个 )
    大黄 ( 4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2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芒硝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内芒硝,更上火微沸,下火。先食温服五合,日三服,当微利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07

    伤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满、烦惊、小便不利、谵语、一身尽重,不可转侧者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方五十七

 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
    (方五十七)
    配方
    柴胡 ( 4 两 )
    龙骨 ( 1.5 两 )
    黄芩 ( 1.5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1.5 两 )
    铅丹 ( 1.5 两 )
    人参 ( 1.5 两 )
    桂枝 ( 去皮, 1.5 两 )
    茯苓 ( 1.5 两 )
    半夏 ( 洗, 2.5 合 )
    大黄 ( 2 两 )
    牡蛎 ( 熬, 1.5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6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十二味,以水八升,煮取四升,内大黄,切如棋子,更煮一两沸,去滓,温服一升。
    本云柴胡汤,今加龙骨等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08

    伤寒,腹满、谵语、寸口脉浮而紧,此肝乘脾也,名曰纵,刺期门。方五十八

  • 109

    伤寒发热,啬啬恶寒、大渴欲饮水,其腹必满、自汗出、小便利、其病欲解,此肝乘肺也,名曰横,刺期门。方五十九

  • 110

    太阳病二日,反躁,凡熨其背而大汗出,大热入胃,(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,火气入胃。)胃中水竭,躁烦必发谵语;
   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。
   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、欲失溲、足下恶风、大便硬,小盒饭数,而反不数及不多;
    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流故也。

  • 111

    太阳病中风,以火劫发汗。
    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,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。
    阳盛则欲衄,阴虚小便难。
    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,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。
    腹满、微喘,口干、咽烂,或不大便,久则谵语,甚者至哕、手足躁扰、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
  • 112

    伤寒脉浮,医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、卧起不安者,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。方六十

  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
    (方六十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牡蛎 ( 熬, 5 两 )
    蜀漆 ( 洗去腥, 3 两 )
    龙骨 ( 4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,减二升;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本云桂枝汤,今去芍药,加蜀漆牡蛎龙骨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13

    形作伤寒,其脉不弦紧而弱。
    弱者必渴,被火必谵语,弱者发热,脉浮,解之当汗出愈。

  • 114

    太阳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;
    到经不解,必清血,名为火邪。

  • 115

    脉浮,热甚,而反灸之,此为实。
    实以虚治,因火而动,必咽燥、吐血。

  • 116

    微数之脉,慎不可灸。
    因火为邪,则为烦逆;
    追虚逐实,血散脉中;
    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。
    脉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,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
    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,烦乃有汗而解。
    何以知之?脉浮,故知汗出解。

  • 117

    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。
   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,更加二两也。方六十一

    桂枝加桂汤
    (方六十一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5 两 )
    芍药 ( 3 两 )
    生姜 ( 切, 3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大枣 ( 擘, 12 枚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本云桂枝汤,今加桂满五两。所以加桂者,以能泄奔豚气也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18

    火逆下之,因烧针烦躁者,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。方六十二

  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
    (方六十二)
    配方
    桂枝 ( 去皮, 1 两 )
    甘草 ( 炙, 2 两 )
    牡蛎 ( 熬, 2 两 )
    龙骨 ( 2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日三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19

    太阳伤寒者,加温针必惊也。

  • 120

    太阳病,当恶寒、发热,今自汗出,反不恶寒、发热、关上脉细数者,以医吐之过也。
    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、口不能食;
    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、欲食冷食、朝食暮吐,以医吐之所致也,此为小逆。

  • 121

    太阳病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。

  • 122

    病患脉数。数为热,当消谷引食。
    而反吐者,此以发汗,令阳气微,膈气虚,脉乃数也。
    数为客热,不能消谷;
    以胃中虚冷,故吐也。

  • 123

    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满,郁郁微烦。
   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,与调胃承气汤;若不尔者,不可与;
    但欲呕、胸中痛、微溏者,此非柴胡汤证,以呕故知极吐下也。调胃承气汤方六十三。(用前第三十三方。)

  • 124

    太阳病,六七日表证仍在,脉微而沉,反不结胸;
    其人发狂者,以热在下焦,少腹当硬满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
    所以然者,以太阳随经,瘀热在里故也。
    抵当汤主之。方六十四

    抵当汤
    (方六十四)
    配方
    水蛭 ( 熬, 30 个 )
    虻虫 ( 去翅足,熬, 30 个 )
    桃仁 ( 去皮尖, 20 个 )
    大黄 ( 酒洗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不下更服。

    服用方法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25

    太阳病,身黄、脉沉结、少腹硬、小便不利者,为无血也;
    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证谛也,抵当汤主之。方六十五。(用前方。)

  • 126

    伤寒有热,少腹满,应小便不利,今反利者,为有血也,当下之,不可余药,宜抵当丸方六十六

    抵当丸
    (方六十六)
    配方
    水蛭 ( 熬, 20 个 )
    虻虫 ( 去翅足,熬, 20 个 )
    桃仁 ( 去皮尖, 25 个 )
    大黄 ( 3 两 )
    煎药方法

    上四味,捣分四丸。以水一升,煮一丸,取七合服之。

    服用方法

    时,当下血;若不下者,更服。

    禁忌
    备注

  • 127

    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;
    小便少者,必苦里急也。